查看原文
其他

胡因梦:不趋乐不避苦的修行|《野兽·荐读》

2017-09-27 胡因梦 心灵自由

来源:苏息坊(suxifang99)

出处胡因梦 苏息爱与亲密关系工作坊


不趋乐不避苦的修行






对话背景:一个遭受丈夫背叛,愤然离婚的女人,对未来充满困惑,也觉得不会再踏入爱情或婚姻。


老师:男人的外遇是女人最致命的痛苦,这也意味着女人必须从这些痛苦里转化,重生。其实,如果没有这些痛苦,我们很难重生,因为我们一直过着的是很浅的看似很顺遂的生活,所以这样的遭遇其实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刻发现人性的机会


学员:我好像把这部分屏蔽掉了,也觉得没有人会让我想谈恋爱。

 

老师:会屏蔽掉的原因,是我们很恐惧遇到另外一个男人又重复同样的经历。为什么?因为我们在前一段关系中没有穿越这些经验,我们没有百分之百地体验这些内在的情绪和反应。更深层的原因,是我们对生命的认知态度是错误的。什么是错误的生命态度?——趋乐避苦。


世人都是趋乐避苦的,都认为生命应该都是好的,顺利的,合我意的,所有不合我意的都不应该发生,但这就叫作“无明”,也叫“错误的反应模式”,因为没有任何人的人生是这样走过来的,所有人都是苦、乐必须平等地去接受和经验。

 

所以一个正确的修行不是用来抚慰自己,不是心理治疗的抚慰方式,正确的修行是我们对苦与乐这两种生命经验完全平等地对待和感受。当我们达成内在的平等性之后,就可以“于月明帘下转身,在荆棘丛中下足”——当月光映入窗帘,望着它的投影,好美啊,这个时候,不必贪恋,适时地转过身去;当前路遇到荆棘,不必退缩,不妨把脚放下去感受一下,刺痛的感觉是什么。这就是禅宗对“不趋乐不避苦”的诗意的表达形式,但从你身上看到的是,你受过苦了,但你害怕痛苦会重复,因为你还没有穿越。

 

学员:对,我想找一个相对的舒适区待着,不要那些快乐,但也不要碰那些苦难。

 

老师:荣格曾经讲过一句话,他说,什么是良善,高度承受痛苦的能力就是良善。什么是邪恶,邪恶即是不接纳生命的不完美。所以,一个人的善性是要从承受痛苦中慢慢发展出来的。一个人的所谓的邪恶,意味着什么?意味着我们不承认这个世间有所谓的不完美。我们一味地矫饰,伪装,希望一切呈现的都是完美的,但这其实就是在说谎,因为实相就是如此,生命的实相就是不完美

 

前段时间微信里有一篇很多人在转发的文章,里面讲道,什么叫作圣人?什么叫作修为很高的人?就是对业力、对痛苦的承受能力超越一般人。慢慢慢慢,就会进入圣人的境界,而极致的表现就是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这个象征所代表的意义。那个意义是什么?是他承受了全世界的苦,最终达到极致的原善,真善美。

 

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,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寻找和依靠别人来满足我们,疗愈我们,大家呈现的都是小baby的心态,什么都要别人给我们,但我们内在的成长,趋向神性和佛性的发展方向是要靠自己整合。生命经验看似四分五裂,看似很不堪,那是因为什么?因为我们过去多生多世善性不够,真善美发展的不够,德行还不具足。我们今生经验的一切都在呈现我们过去的德行,修到了什么程度。德行资粮具备了,我们这一世自自然然就是顺遂的,这一世这么不顺遂,这么多磨难挑战,就是因为要补修功课,而换一个思维方式,这也其实是宇宙给了我们一个新的机会可以学习和成长。所以对于业力,对于因果律,我们会感到痛苦,但另一方面,这又是一个新的机会可以让我们成长,蜕变,深化对生命的认识



学员:之前好像有个算命的人说,我之后会去修行。

 

老师:刚才我们所讲的就是修行,但不是你所理解的形式化的修行,而是“实修”。


什么是佛陀释迦摩尼的觉醒?就是对于每一个当下的痛苦,我们都要意识到,不再逃避,而是百分之百地去体验活在这个世界的本质就是痛苦。当我们可以承受了,可以经验了,慢慢地,爱才会生发出来。趋乐避苦的人是不会有爱的。


我们全在趋乐避苦,但趋乐避苦是“粗钝”的。当你变得很“精微”的时候,你会发现你所设定的“苦”其实是瞬息万变的,因为你没有耐性去经历它的瞬息万变,所以很快设定这是我不要的,我要另外一样理想的东西——这就叫作“粗钝”。如果你够精微,够安住当下,你就会在被你排斥的感受中再体会一些,再深入一些,再安住一些,然后慢慢你会发现,这个嫉妒里面还有别的东西,怕被抛弃的恐惧其实还会再变,一直在变。


其实当我们越修越精微的时候,我们会发现苦是在每一秒钟都存在的。当你开始进入你的五脏六腑,对里面所有地水火风的活动都可以感知的时候,你会发现每一秒钟都是苦。这么精微的时候,难道你还想逃吗?没有地方可以逃,苦无所不在。

 

所以我们要永远训练自己不要逃,就是在每一时每一刻去经验,而非向外推求成就、名利、地位、美貌,那些都是假象。因为真正的苦难就在你的体内,就在你的七万二千条经络里,就在你的脉轮里,时时刻刻都在里面发生。到最后你会发现,你越清楚自己,就越不想投射了,也没有地方可以逃。每一秒钟你都能感受到无常和生命的变化,你越感受到苦,也越愿意面对和承担,慢慢你帮助别人的愿望也就会出来。


趋乐避苦的人是对自己不感兴趣的,不想研究自己,不趋乐不避苦的实修功夫就是把对外的兴趣和投射转向研究自己,因为三千大千世界其实都在我们的里面,无数的银河系其实都在我们内部,一切都在我们的“觉性”范围之内

 

我们现在往外面看一看,各位,你看得到天,看得到树,看得到海,你觉得这天,树,海是在你的内在还是在你的外在?你有没有感受到你有一个视觉,是把这所有情景包容其中的。你觉得它是在外面吗?还是在你的内在?

 

你看得到天,表示你的觉性比天高,你看得到海,表示你的觉性比海宽阔,但现在我们都把自己搞的很渺小。我们以为我们只是小小的肉身里面小小的存在,对不对?其实开悟者会告诉你,刚好相反,我们的觉性比天还大,我们的觉性比宇宙还大,一切都在我们的内在

 

因为我们没有办法体悟到这个“实相”,所以我们把自己搞得非常非常渺小,渺小到,几乎所有的案例到最后会发现我们想要的只是父爱和母爱,像一个小baby,寻找父亲和母亲,嗷嗷待哺。



学员:可是我有时候会觉得知道的越多,我自己越渺小。

 

老师:你现在所讲的是头脑的认知,而我讲的是内在的觉识。你有一个头脑,也有一个本觉。人人都有一种本觉,本自具足的觉性。你看得到你的腿,表示你的觉识比你的腿范围要大,对不对?你看得到这间屋子,表示你的觉识比这个屋子要大,对不对?

 

假设你现在站在台北的101大楼,是360度的广角,你的视野范围是非常无限量的,你能看到多远,那些东西都在你里面。所以为什么说开悟者进入到了无限量的状态?那个状态就是“真我”的境界。我们现在认同肉身,然后被锁在这里,被它的欲望、感官和需求牵着走,我们变成了一个“小我”,这是“假我”


所谓的灵修是什么?即是把小我的活动转向真我。其方式是什么?即是对头脑里的这些欲望、念头,这几天工作坊中全息呈现所显示的这些内在冲突矛盾的剧情,我们都化解了,整合了,把这些郁结的能量都释放了,释放到我们的心已经“空”到了一定程度,而后,我们就可以理解内在的“太虚”之境,它其实是无限量的。但是一个人的灵魂如果还不够成熟,他会觉得这很无聊,世间法多有意思啊,这些爱恨情仇多有意思啊,名牌皮包多好啊(众人笑)。那是因为我们轮回的次数还不够,灵魂还太年轻,如果灵魂已经轮回很多很多次,这些游戏都玩过了,玩到最后发现其实很无趣,然后就会放手,放手之后才会安住在这“寂寂寥寥”之中。

 

寂寂寥寥。听着蝉鸣,听着下面人的脚步和说话的声响,所有这些声音都是意识大海里面此起彼伏的波浪。我们的本体就是一个无限量的意识海,在这个意识海里面,各种现象起起落落。我们只是平和从容地安住在这寂寂寥寥的境界里,安住在每一个瞬间的变化之中,当有欲望、念头或烦恼起来时,感受它好像一个泡泡一样,一下子就裂开,我们不去固化它。各位,这几天的课程中我们都发现,我们把痛苦固化了,我们把童年的痛苦固化得多么严重,我们把它坚实化,把它“当真”了。所以,它就郁结在你的下三轮(丹田,海底轮,情绪体)中,造成肉身的骚扰,心轮的郁闷。

 

所以此后我们要练习不去固化任何事,随时随刻敞开来,进入《平常禅》这本书所讲的“3+3”的状态,把我们的本觉打开。过去我们感受到的紧缩,压抑,是我们把很多现 51 29839 51 15290 0 0 3846 0 0:00:07 0:00:03 0:00:04 3845结晶化了,退缩成一个小baby,然后还要安抚这个小baby,无限量地供给和滋养她,但越供给她,越强化说“她需要滋养”,她就越不会长大。所以,最快速的方式便是从觉得自己什么都匮乏的小我状态转换为真我。


我们每个人的内在都有一个小我和一个真我同时存在,我们有没有可能把小我转到真我,去体会真我其实是把什么都包容进来的,整个的宇宙众生其实都在我们的内在。这就是灵修的解脱途径,一种觉知、意识的频道转换。

 

现在场内的这种空寂的状态在修行人眼中就是最珍贵的境界,但在大多主流人士的眼中可能是乏味、无聊、无意义的。上次七日工作坊我跟李辛大夫也在探讨,我第一次见到他就觉得,这个人怎么跟别人不一样,好像一直处在恍兮惚兮的状态。因为他不跟你讲话的时候会马上进入没有焦距的状态,但其实是随时在“切换”,当我不需要“作用”的时候,我就立即转化成太虚,空无,寂寂。

 

在这个状态里,第一,可以休养生息,不消耗,“保刃”,同时,在这个状态中会有一种比较高的频率振动,越空,频率振动越快,越活化;我们越紧,越执着,便会越僵固,越结晶化。僵固和结晶化会使我们的气脉堵塞,而放空、虚静则能让我们的经络重新恢复振动和活化。

 

现实生活中,我们大部分人都在“反其道而行之”,我们每天都在运用意志力,一鼓作气地争取我们想要的东西,努力达成我们的目标,在这个过程中其实都在大量地消耗自己。为什么我们这么疲惫?因为我们不断地在大量消耗,但我们不懂得怎样休养生息。


延伸阅读

胡因梦的寻道之旅:活出天地人的宏观秩序 达成身心灵的个人整合|《野兽爱智慧》

胡因梦:主流教育与身心灵教育|苏州读者见面会实录

胡因梦:摄心与修行|《野兽·荐读》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